武漢肺炎疫情:中國復工難題衝擊全球汽車產業鏈
- 时间:
- 浏览:40080
- 来源:
<在武漢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不景的陰影中,2月14日到18日的本年度倫敦時裝周顯得相對低調。 除倫敦時裝周一貫的年輕、獨立和多元等元素外,傳統、天然、環保、可持續性和手工製作似乎是今年倫敦T台上的一大主旋律。提及天然和手工製作,人們往往聯想到傳統工藝、奢侈品、還有慢時尚。然而手工製作究竟在時裝界充當何種角色,卻是一個一直模糊不清,也似乎沒人希望搞明白的問題。 匠人的執著與困惑此次在時裝周訪問期間,偶然遇到一位來自西班牙的手工制鞋設計師達莫里斯。「我做的鞋有血有肉」,她一上來就以很獨特的方式評價自己的作品。她給自己的品牌鞋取名叫「精雕細琢工作室」(Atelier Inscrire)。她設計製作的手工鞋,被業內人士認為帶著些許「滄桑感」,用真絲綢緞染色之後做為皮鞋的鞋帶。缺少中國供貨和中國買家 倫敦時裝周疫情下開幕倫敦時裝周:脫歐前夜的忐忑與期盼從網絡到現實:時尚盛會風靡全球的幾大原因 沒想到!你穿的衣服竟對環境生態有害 圖片版權 Laura Fernandez Higueras Image caption 精雕細琢工作室樣品展示 把自己看作「匠人」的制鞋設計師,工作時不緊不慢、認真小心地用泛黃廢報紙撐鞋、再用一塊布頭裹鞋、最後用本色純棉布袋裝鞋。她笑著說:「我需要好好對待它們,這裏的鞋都是帶著久遠的故事舒適地『走』到你面前。」這和好萊塢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女魔頭」主編米蘭達對待時尚的態度差不多,和她代表的時尚文化奴隸思維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手工製作的「另類」同樣是講求「手工製作」,時裝界也有各種流派,有的更加注重抓眼球效應,可能不大考慮功能和舒適性。例如麥昆設計的「犰狳」鞋,高跟足足30厘米,讓人連走路都成問題,似乎沒有考慮穿鞋人的「舒適」。時尚評論家莫爾(Sarah Mower)看到秀場上的模特穿這雙鞋的情景時寫道:「她們笨拙的雙腿陷在奇怪形狀的鞋裏,就像是古老海怪的盔甲頭。」而這個手工製作的作品贏得的關注,遠大於只研究做鞋工藝的匠人。嘎嘎小姐穿著它出席各種大型活動,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還收藏了這個設計,並加以說明:每一雙「犰狳」的形狀都是意大利匠人手工在木頭上雕刻而成,由於它的高度和重量已經超過正常範圍,在穿著時,鞋身需要有4個拉索,才能把腳伸進去。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模特展示麥昆設計的「犰狳」鞋,高跟足足30厘米 然而達莫里斯則表示,她手工制鞋的理念則首先考慮功能性,對腳的保護,然後才是美觀。她還指著自己腳上的鞋說:「有人說我做的鞋有些粗糙,可是這才是手工製作。」 她認為,沒有任何人手的痕跡,就無法得知做出這雙鞋的細節,比如匠人是男是女、原材料的出處等等。「我很享受拿到一件手工製作的物品之後,從上面帶有的手工印記,來尋找它的製作線索。」最近達莫里斯在根據公元前3500年鞋的照片,研究一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鞋,這雙皮鞋是用蕾絲包裹鞋面和鞋跟。她描述時露出激動的表情,「即便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雙鞋,它的手工藝也是精美絶倫。」 她告訴BBC,這雙鞋被發現的時候是被乾草填充著的,所以形狀保存得非常好。現如今,好的制鞋方法就源於這裏,你的腳就是「乾草」,填滿兩隻鞋,以舒服的姿態「住」在裏面。這對麥昆的「恨天高」犰狳鞋而言,讓腳住在鞋裏恐怕比登天還難。但不可否認,目前時裝界想用手工製作工藝「抓眼球」,做出麥昆那樣能夠成為熱搜話題的設計,不佔少數。商業光環中的「匠人」從本次倫敦時裝周的展示可以看出,還有一些設計師也忙著向「匠人」方向發展。各媒體和業界專業人士都倡導要減少時裝業給地球帶來的污染,環保時尚成了幾乎每個品牌都想擁有的特質。手工製作是實現慢時尚的重要環節,這門工藝來自歷史,它承載著製作過程中包含和觸及到的情感和文化。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非洲包」系列,應時應景推出。為了和匠人沾邊,僱用上千名非洲女匠人,使用當地的廢棄帆布、汽車零件等廢料,手工製作了這個非洲系列。還有其他設計師也在行動中,網站ASOS設立了「肯尼亞製造」系列,專門從非洲生產廠購買原材料,品牌凱特·斯貝德(Kate Spade)的「意圖」系列,在盧旺達找到幫助女性的企業合作。在這一環節上, 也有質疑認為,用了貧困地區的工廠工人製作的東西,就真成了匠人設計師嗎?其實對於韋斯特伍德,人們更喜歡她對布料的選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告訴BBC:「如果讓我來收藏,我一定會選她用哈里斯花呢(Harris Tweed)或者是蘇格蘭格子呢做出的衣服。因為哈里斯花呢有歷史、有文化、是薩福街剪裁的代名詞。」從達莫里斯口中,總能聽見懷舊這個詞,問她為何偏愛懷舊。她說:「我喜歡懷舊,但不是視覺上的感受,不是刻意做出來的。懷舊體現在我做鞋的整個過程,它們都是最原始的天然製造。從煮沸皮革、染色、折疊和壓制、還有加入新材料等等,在這些對原材料生產到精緻加工工藝中,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體驗自然與手工之間的契合點。」這位匠人設計師告訴BBC,生活在西班牙的小島上,雖然原材料有限,但這裏有的是足智多謀的匠人。達莫里斯迫不及待地說:「我的標誌設計就是和他們一起創作而得來。設計師與匠人同伴在工作室一直嘗試不同的染色方式,看顏料在不同材質上的變色,再觀察將它們染到皮革上的不同效果。」圖輯:倫敦時裝周精彩回顧 女王破天荒T台看秀「捲心菜與玫瑰」——不知時尚為何物的英倫時尚人男士西裝時尚已至窮途末路了嗎?科技與時尚:預測20年後的潮流風尚 圖片版權 Laura Fernandez Higueras Image caption 達莫里斯說:每雙鞋都有故事,從歷史走來 「復活」還是剝削根據《時尚革命》(2015),數百年前,有成千上萬的匠人製作傳統和服,而今在日本只有3個家庭在延續著這門傳統手工藝。上個世紀50年代,意大利是世界裁縫之鄉,約有400萬裁縫,而今意大利的裁縫只剩70萬。其他手工製作工藝,比如蠟染、旗袍等等都面臨「失傳」。而一份調查顯示,在1300名零零後消費者中,有75%的消費者願意購買匠人傳統工藝或是手工製作的產品。這使不少跟風的商家看到商機,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似乎既幫助發揚光大了傳統工藝,又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比如名為MATTER的新品牌,網站簡介說他們賣的商品「採用8種手工藝、與13個匠人社區合作、由手工製作的5萬餘米布料製作。」這其中的傳統工藝,包括伊卡特(ikat),一種主要流傳於亞洲的古老染織工藝。它需要匠人先對紗進行防蝕塗層,然後再將織物染色。這項工作需要幾個社區的匠人一起完成,當設計師對這種布料下單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幫助周圍很多村莊匠人的生活。愛馬仕曾經推出過一個名為「伊卡特之旅」的系列餐瓷,將伊卡特代表的特殊染色做為圖案,其靈感便來自於伊卡特這種傳統手工藝。阿瑪尼也在2015年在服裝上再現了伊卡特圖案。然而把這些沒有註冊的古老文明、手工技藝直接拿來用,美其名曰冠個「靈感來源」的名,能否真正讓傳統手工藝復活,並不被人們忘記,還是在剝削當地勞動力,達莫里斯有些無奈地說:「對於目前設計師過盛的現狀,一年有兩季,每一季有新發明是不可能的。用古老的文明做靈感可以節省時間,對商家來說,傳統手藝是個好賣點。」「我只享受在工作室和匠人們一起工作的每一天」。>武漢肺炎疫情:李文亮調查報告終於出爐的時機與反響
4月8日零時起,作為中國新冠武漢肺炎疫情中心的武漢將解除「離漢(武漢市)離鄂(湖北省)通道」管控措施。這意味著從1月23日開始封城的日子即將結束。中國各地的官員主動帶頭出現在餐館就餐以拉動消費信心。人們開始摘下口罩到戶外踏春。一切似乎都在井然有序地復工復產,回歸正軌。 但近期有三則新聞向公眾發出隱藏的疫情信號。3月24日上午,武漢市衛健委公告稱,3月23日武漢市新增確診病例1例,患者是湖北省人民醫院(本部)醫生。據中國媒體《財新》了解,這位醫生3月18日在門診曾接診一名新冠武漢肺炎無症狀感染者。 武漢市政府的官方微博「武漢發佈」在3月22日的凌晨一點左右發佈一則消息,稱3月20日下午網傳武漢「麗水康城小區又有新增病例」的「重要通知」,經查實該小區的一名居民為「無症狀感染者」。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的通知》,為非確診病例。就在這則消息在互聯網流傳的3月20日,中國湖北省新冠武漢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關於國家及各省援鄂疾控工作隊暫緩離鄂的通知》。從3月17日開始,中國各省援助武漢的醫療隊開始撤回。據中國媒體《財新》報道,截至3月20日已撤離1.2萬人。在此背景下,各省援助湖北的防控隊伍暫緩撤離的通知又讓公眾繃緊神經。暫緩撤離湖北的《通知》解釋道,此舉是「為進一步做好我省新冠武漢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結合我省疫情實際」。中國媒體《財新》援引中國疾控中心知情人稱,疾控部門隊伍暫緩撤退,是國家層面「對武漢、湖北情況暫時不放心」,讓防疫隊停留幾日,保持戒備。其中較令人擔心的是無症狀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情況。如果確診病例零增長勢頭能夠保持並穩定下來,下一步疾控隊伍才能回撤。該名知情人士透露:「現在每天還能檢出幾例或十幾例無症狀陽性者,還不能判斷武漢的傳播是否徹底阻斷」。誰是無症狀感染者?中國國家衛健委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防控方案》更新至3月6日的第六版。無症狀新冠病毒感染者指的是,無臨牀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lgM抗體檢測陽性者。在第六版防控方案中,無症狀感染者並不計入確診病例,但在網絡直報中作為獨立類別單獨報告,不會對外公布。而無症狀感染者如果出現臨牀症狀,要及時訂正為確診病例。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之後要集中隔離14天,兩次核酸檢測成陰性才能解除隔離。在具體操作層面,武漢政府22日的聲明中未提及是否將這位無症狀感染者隔離觀察14天。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4月8日零時起,作為中國新冠武漢肺炎疫情中心的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 到底有多少無症狀感染者?公眾對本次疫情的認知隨著醫學界和科學界研究的推進而逐漸加深。也是在3月20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發表的文章稱,輕症或者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佔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數的60%。截止3月24日,中國累計確診的新冠病例達8萬多人,中國以外地區有約29萬。許多科學家懷疑存在一個未被發現的隱性病例庫,因為越來越多的感染者並沒有確診病例密切接觸史,也沒有到過疫情爆發地。大多數輕症患者由於症狀較輕,還沒有到尋求醫療救助的地步,並且也可能會躲過諸如體溫檢測之類的篩查方法,因此這種現象的嚴重程度及其在病毒傳播中的作用仍然難以捉摸。文章作者指出無症狀感染者與此前未報告的病例不同,後者因為政府醫療資源缺乏導致無法確診或處於症狀不明顯的「臨牀早期」階段。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奧斯特霍爾姆(Michael Osterholm)說:「了解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的比例對於我們了解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特殊的流行病非常重要。」為了評估隱性感染的程度,中國和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模型,該模型使用的是武漢衛健委收到的2.6萬例實驗室確診病例的臨牀數據。該組研究員發表在3月6日醫學預印本medRxiv的研究指出,截至2月18日武漢有3.74萬人感染新冠病毒,但當局並不知情。而這些未報告的病例中,大多人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傳播力如何?廣東省疾控中心於3月1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的文章表明,新冠武漢肺炎患者在發病後不久就檢測到了高病毒載量,有一位感染者從未表現出症狀,但是他所釋放的病毒量與出現症狀的患者相當。這些數據證實了許多科學家的猜測: 一些感染者「在輕症或無症狀時具有高度傳染性」。但具體嚴重程度如何,仍不清楚。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一項針對全國700多名受感染兒童的研究發現,56%的兒童出現輕微或無症狀情況。許多科學家擔心這會導致低估兒童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中國官方小報《環球時報》引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非常低,攜帶的病毒量也較少,傳播的危害是比較小的,不會成為「超級傳播者」。「超級傳播者」從歷史來看都是屬於重症患者。但他提醒說,無症狀感染者並不意味著不會傳染,有一定概率會傳染給密切接觸者。《自然》的文章稱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的能力並不弱,這類隱性感染者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疫情大爆發。武漢衛健委在3月23日晚間11點發佈通知回復公眾關心的無症狀感染者問題時指出,無症狀感染者也可成為傳染源,具有一定的傳播風險。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基於現有的數據,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現症狀的患者傳播的」,因此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的傳播來源。但世衛被外界批評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存在行動遲緩、效率低下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對無症狀感染者採取怎樣的防疫措施?《自然》文章的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些研究結果成立,就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控制助長大流行的輕症和無症狀病例。關閉學校、取消公共聚會,讓人們呆在家裏,遠離公共場所,這些有力的社會隔離措施是阻止這些無症狀病例傳播的唯一途徑。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此前表示,國外輸入病例中50%都沒有發燒,只有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入境經過核酸檢測才發現患病。中國目前要求從境外回國的人全部實施隔離觀察14天的措施,在此期間觀察是否有症狀產生。一旦表現出症狀,對密切接觸者同樣進行隔離觀察。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什麼是「大流行病」?中國安徽省衛健委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公共衛生聯合實驗室教授翁建平3月初曾告訴《中國科學報》:「從目前的防控效果看,這一類患者沒有造成很廣泛的傳播現象。」該報也指出對可疑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的社會成本較高,難度很大。目前,醫學界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的警告。翁建平認為,這也是基於對過去大流行病毒的研究觀察,例如流感病毒無症狀攜帶者達到5.2%-35.5%,對人類鼻病毒的一項研究表明,無症狀感染是有症狀感染的4倍。翁建平表示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大部分傳染性病原體傾向於向傳播力增強、毒力減輕這個方向發展,但新冠病毒是否遵循這個規律目前還無定論。武漢衛健委在回應個人如何預防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傳染風險時表示,對於一般人群而言,戴口罩、留距離、勤洗手、不聚集等措施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建議針對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同樣採取社會梳理措施。但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中國公眾開始摘下口罩,回到車間、公司、餐館和公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