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特朗普對26個申根國封關遭到歐盟批評
- 时间:
- 浏览:85456
- 来源:
<美國紐約市長警告,當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進一步惡化,主要醫療用品出現短缺。 「大約還有10天,我們就會看到各地出現短缺情況,」紐約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說,「如果我們沒有更多呼吸機,人們就會死去。」紐約州目前已經是美國疫情爆發的中心,其病例佔該國總數近一半。 特朗普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 白宮發出抗疫指引武漢肺炎疫情:四分之一美國人居家不出的經濟後果新冠疫情全球蔓延 中美關係「進了重症監護」如今,美國全國錄得31057宗病例,390人死亡。紐約州一日增4000新病例周日(3月22日),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Andrew Cuomo)稱,該州超過15000人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比前一日增加了4000例。「所有美國人都應該知道真相,」他對NBC表示,「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事實上,4月和5月的情況會更糟。」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批准了該州一項重大災難聲明,讓紐約州可以獲得數十億美元的聯邦援助,但白思豪繼續批評特朗普政府應對不利。 圖片版權 Reuters 「如果總統不採取行動,那些本可以活下來的人會喪生,」他說,「這是自大蕭條以來美國的最大危機。」他說的大蕭條是指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特朗普周日在白宮新聞發佈會上說,他還批准了華盛頓州的重大災難聲明,也將批准加利福尼亞的類似聲明。「這對所有美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刻,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國家考驗,」他說。特朗普還表示,醫療物資將被送往全國各地,以及情況最嚴重的紐約、華盛頓和加利福尼亞的緊急醫療站。醫療用品告急紐約各地的醫生都報告稱,疫情前線醫療用品已經耗盡,醫護人員也缺乏防護裝備。其他各州州長都呼籲聯邦政府提供更多用品供應,這種物資短缺警告已經在全國引發廣泛影響。在加利福尼亞州,官員指示醫院限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同時,華盛頓州一家醫院表示,4月可能會出現呼吸機短缺的情況。周日,伊利諾伊州州長普利茲克(JB Pritzker)說,各州在爭奪物資時「互相競爭」。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在紐約地鐵上戴上口罩和手套防疫的乘客 「我們需要數百萬的口罩和數十萬防護服和手套,」他說,「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所以我們在公開市場上競爭這些急需的物品。」同在周日,美國參議院未能通過一項總額近2萬億美元的緊急刺激法案,該法案旨在減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法案獲得了47票,未能在100人的參議院中獲得所需的60票。美國民主黨反對法案,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說該法案「存在很多問題」。民主黨指共和黨想幫大企業脫離困境。白宮與民主黨的對話仍在持續進行。>武漢肺炎疫情:北京重啟小湯山SARS定點醫院,境外「倒灌」成新隱憂
中國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世界關注之初,中東各國爭相向北京「示愛」,力圖贏得中國這個日漸重要的伙伴的青睞。 有口頭表示友情關愛的,有慷慨解囊提供物資的,在中東和北非部分地區,取悅北京似乎成了不少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甚至與對手競爭。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中東和北非最大的外國投資金主,全世界最大的原油消費國,並且積極推廣自己集中控制實現高速發展的模式,作為解決中東地區一些老問題的途徑。 伴隨著疫情危機的發展,局面愈加明朗:中國已成功地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中東不同陣營——對中國的支持不僅來自以沙特為首的一方,還來自伊朗及其盟友,以及以色列、卡塔爾和土耳其。武漢肺炎疫情:新型冠狀病毒專題報道"零號病人"的由來以及醫學爭議新型冠狀病毒真面目 BBC梳理六大關鍵問題 圖片版權 FACEBOOK/KSRelief Image caption 美國的傳統盟友下了很大功夫表示對中國的支持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2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佈已捐獻防疫物資的21個國家名單,其中包括埃及、伊朗、阿聯酋、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這些都是中國在該地區的親密伙伴。 埃及和阿爾及利亞在國內獨立戰爭期間就和中國建立關係,過去一些年,雙方在軍事、商業領域的往來進一步加強。阿爾及利亞1990年代爆發內戰,西方投資者傾盤撤出。此後,中國國營公司一直在援建該國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中資也大筆投入埃及新行政首都和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的建設。連續幾十年,中國一直和伊朗保持著密切的政治、軍事和商業關係,在伊朗能源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制裁導致伊朗在國際間倍受孤立,加上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雙方關係進一步鞏固。伊朗外長扎里夫2月4日用中文連發推特,稱讚中國的抗疫努力,並且引經據典展示愛心。 圖片版權 @JZarif @JZarif 圖片版權 @JZarif @JZarif 圖片版權 @JZarif @JZarif 圖片版權 @JZarif @JZarif 或許讓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在中國和伊朗,推特這個社交媒體平台都受到嚴格的審查和管制。古絲綢之路上的土耳其也和中國長期保持關係。近年來,中國出境遊蓬勃發展、進口產品大增等都讓土耳其從中受益。結果,土耳其不再嚴厲譴責北京的新疆政策,並且在2017年將「東突伊斯蘭運動」定性為恐怖組織。土耳其還開始遣返在國內避難的維吾爾活動人士。 阿聯酋傳統上和西方大國結盟,但是,該國有中東地區最大的中國勞工社區,而且還是中國技術的熱情粉絲。2018年,阿聯酋的哈利法港成為中國中東地區一帶一路計劃關鍵選址之一。其他地點還包括阿曼的杜庫姆、沙特的吉讚、埃及的塞得港和艾因·蘇赫納港。還有報道說,阿聯酋是中國翼龍2號無人機的「零號」客戶,在與利比亞和也門的衝突中受命出征。迪拜,中國銀行四大巨頭在這裏都有分支,迪拜還有地區人民幣交易中心。王儲阿布扎比王儲本-扎耶德說,迪拜已經做好凖備、「持續」向中國提供防疫「所需的一切」。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病毒已經擴散到中東,這將給中國形象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相信中國政府的能力」沙特國王薩特曼不甘示弱,轉天便給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打電話,「分享中國人民的痛苦」、表達「對中國政府(應對危機)能力的信心」。沙特迅速和國際供應商簽署合同,向中國提供醫療器材、防護用品。沙特是世界最大的軍火進口國之一,近年來,因為被禁止從美國採購,沙特也將目光投向中國的軍用無人機;沙特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和中國公司計劃籌建多家合資企業。沙特還表示,其2030經濟改革計劃要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掛鉤。過去十年間,伊朗核計劃、人權紀錄、也門戰爭等因素導致利雅得和西方盟友關係降溫,這也推進了沙特和中國發展關係。就連沙特在長期盟友巴基斯坦的投資也以一帶一路為藍本,把中國開發的瓜達爾港作為重點。 圖片版權 AFP Image caption 中國是卡塔爾「國航」的重要客戶來源 卡塔爾也迅速行動,向中國提供其國航的貨運網絡。2月21日,卡塔爾航空公司總裁阿爾-貝克爾說,向中國捐贈250萬個醫用口罩、50萬瓶消毒液。卡塔爾航空身陷困境,中國是一個重要市場。此外,中國國營公司也在幫助卡塔爾修建場館和基礎設施,為主辦2022足球世界杯決賽圈比賽作凖備。沙特和卡塔爾的媒體報道中,兩國互相比拼,誰向中國提供更多的救援物資、誰是最無私的國家。沙特新聞網站Sabq在一篇題為「人道王國」的文章中稱讚說,沙特「不管形勢怎樣,希望和友好、親如姊妹的國家站在一起,樹立助人為樂最棒的榜樣。」卡塔爾的日報Al-Sharq在21日的文章中說,無論膚色、語言、政治和宗教認同,卡塔爾總在向世界各地患難之中的朋友伸出友誼之手。沙特和卡塔爾還因為地區間應對Covid-19病毒的協調會議真正吵了一架。一名卡塔爾部長被禁止參會。此後兩天,Al-Sharq評論說,「在全世界團結起來面對新冠病毒迫在眉睫的威脅之機,沙特當局把病毒危機政治化、堅持自己的極端主義。」美國在中東的另一個緊密盟國以色列也向中國送去救援物資。中國一直在發展和以色列的關係,2015年租用海法港;加強和以色列名牌大學的合作。報道稱,中國還在和以色列談判於2020年簽訂貿易協議。科技公司面對西方的疑慮和審查,中國還把目光投向以色列的「硅谷」。 圖片版權 ON TV Image caption 中國記者成為媒體紅人 中國魅力攻勢武漢肺炎疫情之際,中國也第一次向中東地區的廣大受眾發起宣傳攻勢。中國官方的阿拉伯語媒體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在內,都大篇幅報道中東國家捐贈抗疫物資;同時,中東國家的媒體則轉載中國的有關報道。多名中國大使出鏡出聲,轉達北京的謝意。他們還登上社交媒體,放下一貫的保守刻板形象,使用更帶感情色彩的語言。比如,中國駐沙特大使陳偉慶2月6日在推特發了一段老視頻——2008年汶川地震後沙特提供大批救援物資。陪伴視頻的推文說,中國人民「仍然沒有忘記,沙特阿拉伯王國帶頭向中國提供援助。受災的人說,沙特救援物資緩解了他們的痛苦。」 圖片版權 @AmbChenWeiQing @AmbChenWeiQing 圖片版權 @AmbChenWeiQing @AmbChenWeiQing 美國推出限制遊客入境措施後中國憤怒反擊,與此同時,中國在開羅、拉巴特等地的使團卻在媒體表述對公眾擔憂的理解。除了中國駐以色列臨時代辦曾把一些國家對中國公民關閉邊界與二戰期間排斥猶太難民相比較之外(引發爭議後中國迅速道歉),中國的媒體行動總體來看頗有成效。疫情初期,伊斯蘭極端分子曾在社交媒體上稱病毒是對中國虐待穆斯林維吾爾人的報應,不過這種聲音很快消失。經歷了17年戰亂,伊拉剋期待著中國的一帶一路能幫助她的重建。伊拉克當局和商界收集78噸物資運往中國。此舉在社交媒體引發反應。網民抱怨,伊拉克基礎設施遭嚴重破壞、人民流離失所、恐怖主義、抗議示威等動蕩不斷。目前,Covid-19已經開始在中東擴散,這將如何影響中國在地區間的形象還有待觀察。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疫情也讓一批中國記者在中東成了紅人:他們是各家電視台爭搶的嘉賓。這些來自中國官媒的年輕記者會說阿拉伯語,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贏得粉絲,有些甚至改用在當地流行的名字。媒體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希伯來語的奚嘯琪(希伯來語名字Itzik HaSini)成為以色列媒體報道病毒疫情時抓眼球的受訪人選,當地媒體稱他為「中國奚」(Chinese Itzik)。 圖片版權 @Jerusalem_Post @Jerusalem_Post 圖片版權 @Jerusalem_Post @Jerusalem_Post 《耶路撒冷郵報》2月22日曾發推提問:為什麼記者視中國奚為權威?此前2月21日,以色列智庫貝京-薩達特戰略研究中心發表文章,警告當地記者「毫無評判地吞吃」奚嘯琪的聲音。在埃及、阿聯酋、沙特,媒體則被北京官媒的女記者王欣(音譯) 征服。她改名菲哈·王,在臉書收獲25萬+粉絲,在當地媒體獲得不少美譽。 圖片版權 Web Image caption 中國記者臉書頁頗有收獲 中國在中東擴大影響的努力已經持續多年,但是,中東地區的國家願意給中國之多、對不平衡關係的擔憂之少,就連中國領導人可能都沒有想到。中東地區的國家認為,北京這個伙伴不會干涉他們的「內政」,同時會幫助他們發展經濟。不過,研究也表明,當地公眾對中國的態度也更加正面。不久前皮尤研究所的一次民調顯示,在調查覆蓋的中東國家當中,只有土耳其人看似對與中國發展更加密切的關係不甚「感冒」。在以色列、黎巴嫩、突尼斯,超過60%的受訪者持積極態度。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伊朗衛生部副部長伊拉吉·哈里奇本人確診之前,在新聞發佈會上不斷擦汗。
猜你喜欢